“嘶。”
观众们不由不约而同倒吸一口凉气。
朱元璋那样溺爱后代迟早要出事。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弊端。这项政策延续下来,到最后导致了这个结果,可以说是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但是让人在意的是,在后辈说的这些里,那最后一段——每个字组合起来都教人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呢?
‘拖垮大明’。多么不可思议。只是养那些宗室,居然就是大明垮台的其中一个原因?
众人心中沉重。
很难想象,朱元璋为宗室谋取的这点福利私心,传承下去却成了大明毁灭里不得不说的原因之一。
谁敢信呢?
【一国的财政、经济……何其重要,不夸张地说这是国家的命脉也不为过。
古有管仲用经济战兵不血刃遏制邻国展。
管仲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为后世所尊崇。而其他国家为什么会输?根本上就是管仲拿捏住对方的经济,使得对方腾不出手,无法用经济投资改善自身更不要说进步。而管仲则利用这创造出来的机会励精图治,趁机壮大本国。
以《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篇》的衡山之谋为例子:齐桓公问管仲,如何制服衡山国。
管仲回答:让人向衡山国高价买入械器再卖出去,燕国一定会跟着买,秦国和晋国知道了一定会跟着买。天下争着买械器,械器的价格必然会十倍上涨。
齐桓公答应此事,立即按照他说的做,燕国、秦国和晋国也果然跟着买。衡山国王看到这样的形势,跟相国说:“马上将械器价格提高十倍。”全国人民都倾尽财力去生产械器。
而这个时候齐国又派人假装若无其事地去晋国高价购买粮食。各国的人得知,都去齐国卖粮食。齐国花了一段时间收购械器和粮食后,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这样各国也纷纷与其断交。鲁国攻占衡山国的南部,齐国攻占衡山国的北部,衡山国看自己已经没有足够械器抗衡两国,只好举手投
降。
2ooo年代,此内容更是被研究者认为是古代“货币战争”的一种形式,即通过提高物价水平,拖垮敌国的经济。[4]
而类似的手段哪怕经过千年,却从来不过时。老祖宗们的摸索实践出来的‘套路’到现在还经久不息。】
经济战是敌对双方为夺取战略优势和战争胜利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主要指战争期间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也包括和平时期的经济封锁和经济扰乱,通常分为两方面:一是削弱对方的经济基础,迟滞其经济展,打击其经济补给;二是保护己方的经济,加动员和展本国经济,保障军队的物资供应。
古代战争中断敌人粮秣等各种作战物资的供应,就是经济战的一种方式。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经济战更加受到重视。经济战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说能够对战争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5]
而我国古代的经济战,最为耳熟能详的那肯定是管仲了。可谓是经济战的经典,也是管仲最早验证了把握他国的经济命脉的可怕。
……
后辈说的他们不是不知道。包括管仲的一些事迹。
管子(管仲)的策略原来到千年以后还活跃吗?只是谁又是那个操控局势的‘管仲’呢。
对于经济战,对于管仲之术,没有一个熟读历史的帝王不警惕。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更是警觉异常。在他们的认知里,在经济战往往是强大者占据上风,这通常也是中原人对外族施展的好戏。
而可笑的是,明朝的经济是从内部瓦解的。简简单单这样一个制度政策,居然能影响一国之经济,到最后拖垮明朝都有他的一份!
实在不可思议。
也实在是难以置信。
他们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的。哪怕身处不同时空,各朝展过程里经历不同,差异也颇大,可他们却不约而同被明朝的未来敲响了警钟,以他们的能力不难敏锐察觉到其中危机!
但是,却很难想象明末会是这般。可以说,他们是所有观众里受到的冲击最大的,可当他们抬头看着天幕时,对着后辈列出的数字却变得无言又沉默。
这个数字很难让人不沉默。纵使有再多疑问和质疑,可这些在这庞大的数字面前却显得那么渺小。
光就这么粗略看看,这数字就已经足够恐怖了。若是真的落实下来,这样庞大的财政负担,实际上它带来的影响恐怕比更大。
……
插入其中,介绍了明朝建国伊始带给后人的问题后,岁寒生回归正题,还是回到朱元璋的身上:
【朱元璋设立内阁后,长驻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办公。他们是帮助皇帝处理信件,奏章,分析案情,代写文稿,一级把自己的意见上呈皇帝。
他们有宰相的工作量,但没有宰相的实权。大学士签注的意见皇帝会不会采纳,大学士并不知道。相比宰相们与皇帝之间,他们和皇帝之间距离显然更大。
而他们的意见要靠宦官来转达,这些奏章称为“
票拟”。
因为有这样的程序,这样一来,宦官就有干政的机会。
朱元璋严防宦官,但是他儿子朱棣没有。打破自家老爹设在宦官身上的禁制后,与此同时,朱棣也给后世帝王开了头。
因为他夺得皇位,得到了宦官的帮助,“以为忠於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後遂多所委任”。
他掌权以后,更是开始重用宦官,例如派遣郑和、侯显、王景弘等率船队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又设东厂特务机构,交由宦官主持,“令嬖暱者提督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6]
从永乐开始,许多朝臣为一己之权益,往往结纳宦官,来排除异己。宦官之气焰日益嚣张。
后来的几代皇帝也仗重官宦官处理政事的能力,与士大夫集团对抗,这也与第一、二次宦官时期,宦官只以亲近皇帝得以掌权又不一样。
第三次宦官时代,最终由司礼监太监王振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