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被带到州衙本就担惊受怕,再这么拖延下去吓也能吓出个好歹,与其这么一直处在恐惧之中,还不如直接干脆利落的让她一死了之。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苏通判很头疼,各位青天大老爷行行好,他们专注案子本身好不好?有什么矛盾判完案子再吵,再这么下去就真的别怪登州对京城阳奉阴违了。
好吧,他们已经开始阳奉阴违了。
牢房是关押穷凶极恶之辈的地方,让小姑娘一直待在里面太不人道,他们在州衙找个院子关押阿云完全没问题。
敕文本就是补充律法条例的东西,官家都说
()了按照敕文来判,要不要这么一点面子都不给官家留?
实在担心自首减刑会纵容行凶杀人就给敕文再加一条补充说明,恶性案件或者已经杀人的不在减刑范围内,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就继续补充,补十条都没关系。
白玉堂干巴巴的问道,“现在怎么办?”
“等。”除了等也没有别的法子,他们总不能真的飞回京城找京城的官员吵架。
律法方面一直有慎刑论和重刑论,两制现在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安石王叔父为首支持“自首减刑”,一派以司马光司马大人为首反对“自首减刑”。
因为吵架吵的太厉害,留在京城的小伙伴们已经从一个月写一封信变成半个月写一封信。
太子殿下在信里写他爹私底下怎么骂骂咧咧,王小雱在信里写他爹私底下怎么骂骂咧咧,庞衙内也在信里写他爹私底下怎么骂骂咧咧。
哦,衙内那里还多了个司马大人,齐活。
再加上他自己爹信里写的各方反应,虽然他不在京城,但是他的消息比知州大人还灵通。
俩人越说越觉得判案之日遥遥无期,索性出门溜达溜达散散心。
州衙隔壁的超豪华官舍已经派上正经用场,贪官丧天良花那么多钱盖房建宅,可房子宅子没有错,用来住人不合适,改一改当学堂再合适不过了。
大宋读书人地位高,官府也舍得在这上面花钱,于是官舍摇身一变成了官学,登州的学子们向学的劲头再创新高。
虽然苏大人的年纪还没官学里的学生大,但是不耽误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勉励登州学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都好好学好好考,下一届金榜上登州籍的学子越多越好,即便功劳的大头在学政那里,州衙其他官员也能分着点汤喝。
州衙的占地很大,除了衙门和官舍还有大片的空地被开垦成菜地,食堂平时做菜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种的。
春日里苏景殊把他的西瓜种子混着从海商那里买来的西瓜种子一起种下,之后就把菜地交给经验丰富的老农,兴许是他们登州地界儿人杰地灵,结出来西瓜个头比辽国商人运过来的大得多。
俩人出门溜达一圈,看着满地的生瓜蛋子,感觉生活又有了盼头。
然后这个盼头就被新送到的几封信给挤没了。
经过小伙伴们坚持不懈的来信描述,他现在感觉朝堂简直是个臭水沟子,一个个的看上去光风霁月,玩起心机手段是真脏啊。
小小苏大人看完信件,捂着心口不知道说什么好。
《刑统》写着“于人有损伤,不在自首之例”,官家的敕文改的主要就是这一条,杀人和伤人区别那么大,要是连伤人都没法自首减刑还有哪个犯人会自首?
朝堂公议的时候司马光等人就给王安石挖坑,谋杀已伤可以减刑,那谋杀已死呢?
王安石当时没意识到前面有坑,仔细一琢磨感觉对面说的的确有道理,于是回去找官家说之前那条敕文有漏洞,还得补充点限定条件才行。
官家也觉得之前那条敕文没说清楚,于是重新下了条诏书把自首减刑的范围扩大到谋杀已死。
死刑到流放是减刑,斩刑到绞刑也是减刑,只要杀人者最后的结果是死,是斩还是绞不重要。
朝中部分官员连谋杀已伤自首减刑都不接受,官家把减刑范围扩大到谋杀已死他们更不接受,这不,侍御史兼判刑部刘述直接以诏书没写清楚为由给官家驳了回去。
诏书没写清楚,也就是说之前那道敕文无效,敕文无效就意味着自首不能减刑,朝堂公议结束,登州那边直接判死刑就行。
就这样了,散了吧散了吧。
苏景殊:……
不愧是大宋的文臣,就是硬气。
可惜硬气的不是地方,以刘述刘大人为首的几个官员转头就被黑脸官家强硬的贬出了京城。
不是,大宋的皇帝脾气是好,文臣的地位也的确很高,皇帝哪儿做的不对是能劈头盖脸的臭骂还不用担心受罚,但是不意味着可以给皇帝挖坑等皇帝往里跳啊。
苏大人看的目瞪口呆,这次真是长见识了。!
醉酒花间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
:,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