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庞衙内那一页又一页的八卦相比,王小雱的信简直是扑面而来的焦虑,他已经快被他爹给愁死了。
苏景殊很懂他的痛苦,用脚丫子想也知道老王最近整个就是一斗战胜佛,怼天怼地怼空气,变法之心锐不可当,谁挡在前面都得被他轰一边儿去。
老王是怼痛快了,小王在家确实胆战心惊,生怕哪天他爹事情搞的太大就回不来了。
本朝是没有杀文臣的先例,但是贬到山沟沟里也够折腾人的,说不准路上就一场急病给带走了。
明面上不会杀人,私底下还不能买凶杀人吗?
别的不说,京城里发生过的灭门惨案就没少过,他不想他们家也成为包大人手里的案子啊。
尖叫。jpg
小王同学回京后还在国子学读书,他要参加下一届科举考试,功课不能落下。
朝堂上的事情对国子监国子学影响不大,大人吵是他们的事,还没进入朝堂的学生没资格参加大人之间的战争,就算受了家里的影响想在书院里找事儿也得看祭酒司业等人同不同意。
王小雱也不是什么好欺负的人,怎么说也是跟着王安石走过南闯过北的孩子,不至于连这点事情都搞不定。
他不焦虑他的功课,也不焦虑国子学里的人际关系,他只焦虑他那怼天怼地的爹。
小王同学过于焦虑,又不能在爹娘面前表现出来,也不好和京城的朋友说心里话,于是一股脑的全写到了信里。
不写不行,他们俩的爹已经快闹翻了,他可不想因为父辈的恩怨影响他和小伙伴的友情。
苏景殊看信都看的焦虑,更何况留在京城的小伙伴们。
为了让小伙伴了解他爹的想法,小王同学直接从他们家祖辈开始写,务必小伙伴从他这里得到第一
手消息,不要被外头那些魔改后的消息糊弄住。
虽然他爹最近有点激进过头,但是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理由。
是对是错他就不评价了,评价也没用那还评价个什么?
然后,小小苏同学就从信里看完了老王的前半生。
他们王叔父深入基层干实事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从好些年前王家出了第一次进士开始,那几位进入官场的长辈就都是颇有政绩的能臣干吏。
王小雱爷爷的战斗力也不同寻常,每到一处必称大治,有造反的他亲自带兵去平定,有闹事的他亲自出马以理服人,地方豪强软的硬的什么招都试过,没想到王小雱他爷爷软硬不吃,只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吞,私底下找关系把这煞星调到别处去当官。
调任还不能是往低了调,人家政绩出众,换地方也得往好了换。
死道友不死贫道,就让他去折磨别地儿的大户人家吧。
总之就是,王爷爷在官场上一路横冲直撞,打豪强锤奸佞,移风易俗政绩卓越,虽然如今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三十多年,他治理过的地方依旧有百姓年年给他烧香。
王小雱在后面着重强调他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他爷爷有多厉害,而是想说他爹自小跟着他爷爷东奔西走,从小就觉得他爷爷的所作所为非常有意义,是想要“大润泽于天下”,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现在朝中那些大臣骂他爹为了出风头妖言惑君都是污蔑,他爹那么正经,不能因为政见不合就人身攻击。
还有那些把各地蝗灾旱灾都推到他爹身上的家伙,诋毁人也要有点脑子行吧,他爹多大本事啊能让老天降下天灾来惩罚?
污蔑!统统是污蔑!
虽然他爹爱较真不圆滑经常和同僚发生不愉快,但是他知道他爹是个志向高远想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
不信的话可以去他爹当过官的那些地方去打听打听,他爹一点都没给他爷爷丢脸,政绩厉害着呢。
就算他爹最近有点着急,也不能把什么锅都往他爹身上推。
小王同学对那些污蔑很生气,但是他还不能和对面吵,一来是身份不合适,容易变成政敌攻讦他爹的活靶子,二来对面都是混迹的老油子,他年轻气盛根本骂不过那些老家伙。
小小苏摸摸鼻子,怎么说呢,骂人的确是个技术活,读书人之间的口水仗天赋经验缺一不可,他们在经验上确实略逊一筹。
不过没关系,这场朝堂口水仗他们不是主力,在旁边看热闹就行。
放平心态,问题不大。
只是老王和老苏闹翻了而已,他们吵就让他们吵,只要别发展到出门约架一切都好说。
他们家老苏是能干出线下约架的人,不过只要老王足够忙,俩人就打不起来,其他的他们劝也没用,只能等他们都冷静下来再说。
苏景殊伸了个懒腰,起身去书房写回信,新政变法他插不上手,安抚小伙伴的情绪他还是可以的。
看老苏生气的程度,京城那边的动静估计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明天去州衙找知州大人打听打听,看看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
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算算日子他寄过去的大西瓜也快到了,大夏天的吃点井水湃过的冰西瓜消消火,吵架归吵架,影响到感情就不好了。
实在不行的话就给辽国或者西夏找点不痛快泄泄火,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是辽国西夏怕他们找麻烦,而不是他们怕辽国西夏找麻烦,气儿不顺的时候不能憋着,不然早晚得憋出毛病。
狄大将军天天在京城看他们吵架估计也挺痛苦的,要不要问问狄大将军和乐平公主的意见,看看他们俩愿不愿意带着孩子去西北边境散散心。
小娃娃已经满周岁,应该能出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