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看书阁>[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 214 章(第2页)

第 214 章(第2页)

实在不行换个算法,都叫预算了好歹算明白再上报。

就拿军费来说,诸路转运司有“漕计”,各州有“州计”,虽然明面上赋税由中央朝廷来分配,但是军需预算大部分都是边境各地的转运司自行分配。

军费批不下来挨骂的是负责审核的官员,但是看完军中提交的预算单子,就是皇帝来了这事儿也是转运司的官员有理。

要钱的时候动辄几十万钱上百万钱,将士军饷多少不清楚,军需甲胄多少不清楚,军中马匹草料消耗不清楚,伤员治疗消耗不清楚,抚恤金下多少不清楚,所有都是大概需要多少钱,九十万钱还能反向抹零到直接报一百万。

什么都不清不楚,转运司哪敢批?

武将地位越低越不愿意提升自己,派文人去管文人又瞧不上后勤的活儿,军中文臣一个个的都觉得自己看了几本兵书就是用兵奇才,负责军需的又觉得军队大老粗什么都不会沟通不来,于是文武之间关系越来越差。

苍天啊,这能行吗?

实在不行就再梳理一下三司的工作内容,梳理清楚之后加个会计司来总理会计核算事务,以后所有财政相关的事务自下而上逐级汇总核算上报,到中央这一级由会计司统一进行考核勾算,这样年底查账也能比现在好查。

还有税制,要不看看分税制?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怎么划分,收入怎么划分,还有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说起这个他可就不困了,回头有机会他能写本书来单独介绍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时代是展的,社会是进步的,制度适不适合现在他不确定,但是后世在用的制度肯定他们现在用的合理。

别管合适不合适先拿过来参考参考,灵感有时候就是这么来,万一哪位大佬迸出适合大宋现状的最优解他们就赚大了。

小小苏奋笔疾书,思路顺畅下笔如有神,一晚上没睡也不耽误他第二天早上起来精神奕奕。

收拾收拾去吃早饭,吃饱之后让爹娘做好他接下来要搞事的心理准备,在老爹抡板凳之前撒腿就跑,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如此丝滑不愧是他。

程夫人让下人收拾餐桌,顺便安慰旁边的老苏让他不要紧张。

他们家仨小子都有分寸,再闯祸也闯不到哪儿去。

子安还算好的,至少搞事之前知道打声招呼,另外两个连招呼都不打,等他们知道的时候事情都结束了。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拦又拦不住,想干什么就让他干。

苏洵磨了磨牙,算了,儿子大了不听话没关系,过两年小孙孙走走路会说话了他教小孙孙。

这天之前,没有人能知道一份奏章究竟能闹出多大动静。

除了看到奏章的人。

抄家计划在政事堂的宰相副相们手里传了好几圈,传到最后放到桌上,愣是一个要碰的都没有。

这是一晚上能写出来的东西?

前面的抄家他们能理解,后面那些是什么意思?那小子想把大宋的财税体制从头到脚都换一遍?

等等,他们有点头晕,王介甫你坐下,这事儿得好好聊。

一个王介甫就已经够激进了,怎么还能有比这家伙更激进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安石干巴巴辩解,“真不是我教的。”

虽然他平时的意见也很激进,但是和那小子相比还是他更稳当。

再说了,他要是能想出来这注意他早就自己干了,还用等到现在?

旁边几个人听他这解释立刻警惕起来,“你稳着点儿,别胡来。”

抄家应急已经很出他们的接受能力,这时候把地方到中央的财税体制全部推翻是想上天啊?

王安石眸光微闪,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想,煞有其事的说道,“诸位放心,我有分寸。”

旁边几个人:……

抱歉,这事儿真没法放心。

王介甫有前科,他本人的办事风格已经很出人意料,现在还有个比他更能出人意料的后辈,谁来了都不敢放心。

问题来了,这份奏章要送到御前吗?

不送吧,不太合适。

送吧,更不合适。

年轻人性子急说干就干,他们官家的年纪也不大,万一真的对这份奏章惊为天奏,接下来的动静可比王介甫最开始张罗变法的时候大的多。

不行不行不行,局势刚稳定没几年,肯定经不起这个折腾。

可是前面写的那些又确实可行。

国库这笔烂账早晚得清,官家把薛向从东南调回来就说明他已经有查账的想法,虽然抄家这法子听上去不靠谱,但是仔细想想可行性非常高。

贪官该杀吗?该!

蛀虫该揪吗?该!

先留出时间给地方官自查,能把吃进去的吐出来朝廷可以暂时睁只眼闭只眼,然后再让皇城司和六扇门联合起来查贪污,之后查的都是侥幸心理作祟觉得查不到他们身上的贪官,受到严惩也是活该。

法子是好法子,可水至清则无鱼,就算官员本身清廉也没谁能保证家族中人都清廉,真要这么干的话得罪的人怕是不比裁军少。

“不管怎么说,还是得拿去给官家看看。”王安石眼疾手快拿回奏章,不给老干部们将东西扣下的机会。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畏手畏脚不可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