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黄茂轻轻敲门,进入到杨锐的办公室里。
“哦,黄茂啊,有事”杨锐揉着太阳穴,还沉浸在持续的电话沟通的疲倦中。
更换一款新药的测试项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新药在开始销售以后,都会尝试着增加新的适应症,但是,一款新药还没有通过临床实验,就想换适应症,那等于是宣告失败。
fda对待失败重审的新药,只会更苛刻。
更多的时候,是不予通过的。
历史上,辉瑞为了更换西地那非的适应症,也是很费了一番功夫,消耗了大半年的时间,以及说不清的代价,才让fda松口。
比起美国规模第一的医药公司辉瑞,与华锐合作的绿石角只是个小家伙,它的规模连辉瑞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政府关系更是弱如狗,长期合作的说客公司,能够影响的国会议员不到三十人,更缺乏铁杆支持者,公关经费和行业势力都不出众。
杨锐只能采取侧面手段来影响fda。
为此,杨锐表了一篇sce。
的确,世界三大刊的科学是很难表,任何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要想表一篇文章到科学,如果不是靠运气的话,就只能憋大招。
一名学者假设从4o岁开始做实验攒数据憋大招,攒到5o岁,攒到的数据也就是有资格投稿科学罢了,能不能表还是两码事。
科学可是针对全领域的,但凡是科学领域的东西,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流行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生僻的古生物掘和埃及文字研究,都有资格,是s里面涉及面最广的,可以说,除了文科僧涉及的纯文科项目不要,任何人都有表科学的希望。
而每年的投稿数,从论文的角度来看,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有幸成功刊登的,每年亦不过百篇罢了,其几率,实在是太低太低了,以至于大部分学者都将之看成是交好运。
也就杨锐,才能想按住sce的g点就按住。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只是一方面但是也不得不说,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年轻的活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它的文章从落入编辑手中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必然得到极度的重视。
西地那非的特殊性,尤其是一氧化氮相关的课题的流行性,带来了更多的认可。
假如没有额外的变化的话,到92年的时候,一氧化氮会被科学评为年度分子。
最近几年,一氧化氮的课题太火了。
任何相关的研究,在任何期刊社都会被高看一眼。
更不要说是诺奖获得者带来的一氧化氮类化合物了。
西地那非之所以能让海绵体硬起,靠的就是它刺激肌体,释放一氧化氮。
从这个角度来说,吃伟哥是为了让自己充气。
sce想刊载的,就是充气过程来着。
辉瑞在商业领域或许是很牛,但要让科学唯命是从,他们还做不到,也没有必要。
西地那非此前只是一款商业公司筛选出来的有用的化合物而已,卖出18亿美元固然多,但在科学界的眼里,或许还没有“被杨锐看中”的分量重。
负责对西地那非做临床实验的化学家也不过是世界四流的科学家一流的拿诺奖,二流的等诺奖,三流在名校讲座,四流做终身教授四流科学家大众眼里固然也是世界级的,科学却从来不是大众眼光的。
然而,当世界第一阶的科学家杨锐同志,将西地那非整个解析一遍,以一氧化氮学说的观点来进行全新的描述的时候,科学也不得不让路。
像是杨锐这样的犇,他就是表一篇一氧化氮的综述,科学弄不好都要刊登了,更不要说是数据齐全,思路新颖的论文了。
论文这个东西,它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思路。
到了读研读博的时候,好学生赖学生怎么区分难道看谁杀老鼠杀的精彩吗无非是谁的思路精奇谁厉害。
学者教授科学家也是一样,活儿都有科研狗在做,工作量大无非是多用几条科研狗狗,每个月多花几个12oo的事儿,阶层的划分,最终还要看思路。
而在杨锐需要提出精妙的思路的时候,不是他不谦虚,其他人都是渣渣。
科学杂志也瞬间被秒。
几名审稿人都是第一时间联系了编辑,给出了文章通过的评价,并大力举荐科研论文的双匿名制,在高端学者群里根本没用。
不说期刊社本身能否在诺奖级学者面前,坚定的遵守,高端学者本身的资源就足够突破这个屏障了。
像是“西地那非”一词,只要出现在论文里,大家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杨锐。
他花了18亿买辉瑞的消息,并没有掩藏起来,凡是关心科学界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听到些风声,相关的圈子更是如此。再说了,审稿也不是闭卷考试,审稿人也是需要参考资料的,不管用什么姿势查阅,都不可能漏掉杨锐的消息。
“杨锐做出了新成果”的消息,没等最新一期的科学表,就传了出去,逼的科学不得不以最快的度,为其排期。
整个过程,杨锐都不用主动的去推动,就轻松的完成了。
等到绿石角的人,拿着科学去fda的时候,其实fda的科学家,也都收到了消息。
要说fda,对于医药公司来说,确实是神一样的存在,生杀予夺都不为过,尤其是8o年代以后,fda的权威可以说是强大无比。
但是,fda也不是水火不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