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看书阁>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六百八十六章 争鸣(第3页)

第六百八十六章 争鸣(第3页)

吴稚晖指责得同样很犀利“泰戈尔先生心知帝国主义可恨,却不给国人一些能力,只是叫嚣处于旧石器文明的人们抱无抵抗主义,等候使用铁器的帝国主义自己恶贯满盈。那正如我们乡里有句俗话‘把自己作烂菜叶,卧在地上,希望叫强盗滑倒’同一滑稽呀。”

胡适本来也挺喜欢泰戈尔的,听了他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话,态度立马转变,不过胡适的反对之语说得很委婉,只是认为泰戈尔的思想不太适合当下的中国。

泰戈尔之所以受到“有点难堪”的批评,是因为他在一个错误的季节带着一种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世福音”,又置身于一群不理解他的中国文化思想者(包括欢迎者和反对者)中间造成的。胡适觉得泰戈尔访华是“伴随着一连串的误解的不愉快的交流,是一次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

说起来,这个情况与此前轰轰烈烈的科玄之争有点类似。

玄学的一些观点说不上错,只是不适合当下的中国;又或者说次序错了,毕竟有了经济基础,才有上层建筑,玄学那些观点还有泰戈尔的一些观点就属于上层建筑,最少你得等中国和印度都变成美国英国那么强以后再说吧。

真到那时候,还有谁敢反对……

除了胡适、陈仲甫、吴稚晖,包括鲁迅在内的绝大多数知识界人士也不赞同泰戈尔的思想。

貌似只有徐志摩、林徽因、冰心等少数文艺青年对他顶礼膜拜。

泰戈尔来到清华时,便住在了漂亮的清华园里,同时再次表了一场正式演讲。内容无非还是那一套,即精神文明永远高于物质文明的所谓“东方主义”立场(印度根本代表不了东方,得加个引号);还有就是大肆宣扬西洋文化随着欧战已经破产等等。

这些说法倒是和请他来的梁启不谋而合。

李谕当然也不会赞同,一战对欧洲影响确实很大,但并不致命,以后中国还要继续追赶很多年才大大拉近与达国家的距离。

这其间的苦只有中国人能体会到。

李谕绝不会容许有人眼高手低,吹嘘精神高于物质,那不就是否定中国人几十年的辛苦努力嘛。

这天正好还是梁启的生日,他邀请了包括泰戈尔在内的许多文化界名流一同赴宴。

李谕带着礼物登门祝贺。

梁启高兴道“东方获得诺贝尔奖的没有几位,今天竟有两人到了我家,一句蓬荜生辉不过如此!”

泰戈尔说“巧的是,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李谕先生也第二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李谕就和泰戈尔有过一次深入的谈话。

胡适说“就算鄙人不研究科学,也能看得出,李谕先生距离获得下次诺奖不远了。”

李谕笑道“那是评委会的决定。”

梁启与泰戈尔的观点比较接近,对他说“我从报纸上看到照片,老先生身旁站着林徽因以及徐志摩,林姑娘貌美如花,和老诗人携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简直有如松竹梅三友图。”

泰戈尔对这两个年轻人赞誉有加“他们的英文非常好,学识也异常渊博,几乎过了他们的年纪。”

梁启说“先生好像还没个中文名字,宣传范围不够广,不如在下给先生取个中文名如何?”

泰戈尔欣然接受“再好不过。”

梁启说“老诗人的名字按照原文,有太阳和雷之意,又可引申为如日之长、有雷之震,若用中文简要表述……震旦二字极妙。另外,老诗人所在印度国,古称天竺,可以此为姓,即竺震旦。”

泰戈尔听完解释,非常喜欢“不知道梁先生的生日,却还劳烦先生帮我起了一个中文名,感激万分!”

貌似这个名字根本没啥知名度……

吃了一会儿饭,李谕想到最近知识界对泰戈尔的非议,于是说“泰戈尔先生,现在你能体会到中国知识界的百家争鸣了吧?”

“百家争鸣?”泰戈尔说。

李谕给他解释了一下战国时期的情况,然后说“现在的中国有点类似,抱有不同观点的人很多,大家直言不讳。所以,有人不喜欢先生,其实很正常,反而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泰戈尔恍然“原来是这样!那我确实要表达欣赏之情。可惜在印度国,有无数思想,却没有争鸣。”

这话听着还挺悲哀的……毕竟印度已经被英国殖民太久。

梁启本来还为如何缓解最近中国知识界对泰戈尔的攻击而愁,没想到李谕一句话就解开了,高兴道“疏才说得很对!既然泰戈尔先生有自己的思想,坚持这种理念,就是百家争鸣的一家!”

泰戈尔随即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我自始至终都认为,人生并不限于用智力体力征服世界,那样的征服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而在体力和智力之外,人还有精神,这是更悠久、更真切、更深奥的生命存在形式。”

“好!”梁启举起酒杯,“让我们为精神世界,干一杯!”

泰戈尔在中国待了两个月后才离开,虽然受到了很多质疑,但老诗人对中国印象还是非常好的。徐志摩一直送行到日本,离别之际,徐志摩问泰戈尔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大诗人回答说“我把心落在中国了。”

只能说他非常坚信自己的理念。

而中国人,同样更相信自己的理念。

喜欢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请大家收藏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