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丸都城被破的时候,就宣布高句丽国这个在公元前8年建立至今的国家宣布灭国。从朱蒙到东川王,历十一代君主。
公孙修看着眼前伟大的胜利,心中生出一股豪迈之意,暗想“现在高句丽灭亡了,并入燕国的版图,了却历史上汉唐两代的边患。”
公元28年时,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就曾跟汉朝驻辽东的边军生过战役,汉军曾一路推至丸都城下围困,当时的丸都城粮草将尽,形势危急。大武神王手下的大臣献计,把鲤鱼美酒遣使者送去慰问汉军,并放低姿态,声称“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
汉军本来是准备围死大武神王,等粮草断绝必然生乱,眼看使者携带鲤鱼美酒劳军,误以为丸都城中水草粮食丰盛,反倒担心自身驻扎围城,久持不利,于是撤军,顺着这个台阶给下了。
其次是公元244年,辽东公孙氏被司马懿屠戮后的第六年,高句丽出兵侵扰辽东的安平,被魏国的幽州刺史毋丘俭率领大军征讨,把丸都城直接给摧毁了,远遁的东川王逃到沃沮避难居住。可因未能斩草除根,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又回到丸都重新建国,而那个时候中国恰好进入分裂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公孙修可没让东川王跑了,而是抢先一步马訾水拦截,直接给生擒回来,等候问斩。
邓艾先行控制了五部的领,又抓来各大官员,盘查高句丽目前的人口情况。一干重臣此时已成了阶下囚,均是浑身颤栗,这些人几乎都间接或者直接的参与了去年的襄平之战,生怕被燕王清算。
通过其初步的盘查,高句丽大约在五万户,接近三十万人口。
丸都城中的金银珠宝也被燕军一股脑儿的搜刮出来,毕竟是攒了十一代人的家底,直接让公孙修给抄家了,取一部分犒劳三军,剩下的收缴国库,运回燕国。
这其中本该封赏最多的是邓艾,可由于邓忠贻误战机扛上连带责任,奖赏减半;邓忠则将功赎罪,抵去死罪没有奖赏,可考虑其及时修筑水下浮桥没被敌军现,并生擒了东川王有功,公孙修依然给予丰厚的奖赏。
三日后,东川王及其子嗣被斩,高句丽的王室则降为平民,不再是王公贵族。
公孙修目前所考虑的,是如何控制高句丽这块区域。
唯一能参考的,是唐朝时期的做法,也就是迁移人口,填充各州郡。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山高皇帝远,面对这样的落后时代,并不容易掌控。也担心高句丽人趁机复国,再次成为边患。
可这也不失为最佳的办法,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大机遇,唐朝在击败了高句丽亡国后,也是将大量的人口迁回国。其中《唐会要》卷九十五《高句丽》载“凡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内地,前后七万余人。”
《旧唐书·房玄龄传》载“未经旬月,即拔辽东,前后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
把人口迁回燕国,分散式的编为平民、奴婢,领取新的身份,成为燕国的百姓,与辽东当地的住民进行结合。不出三代人,高句丽就会成为历史,这也是唐朝灭亡高句丽后,百万遗民不知去向的原因,其结果便是大量人口流入大唐帝国、新罗两个帝国。
邓艾听说燕王要迁移大量人口,也不禁吃了一惊,忙道“如此浩大的迁移,决非朝夕可以解决。”
“此事并不难。”
公孙修皱眉道“凭孤在世之际,谅人心不敢思乱,可若是三代之后,五代之后呢?若等到燕国衰微,无力掌控边境之地,高句丽人又会成为边患,形成不可控制的灾难。只要迁入我大燕,不出五代人,移风易俗,一视同仁,胡汉通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百年之后又岂会有高句丽人?”
邓艾道“从丸都、百马城一带回燕国,远达上千里,若是走6路,恐怕一路上要死不少的人。尤其是扶老携幼,日夜兼行。”
他轻声一笑“大将军可是忘了沓渚柳氏?”
邓艾恍然大悟,原来王上造船,可不止是为了他日进攻青州,也有用于承载离开高句丽的原因。不禁叹道“怪不得王上不仅要给柳氏兄弟封侯,还准备娶其族女,原来意在于此。”
公孙修一笑置之,想到柳青,又想到王朱,心想这两个女人若是娶进宫中倒也不错,都是绝色佳人,最重要的是巩固了燕国的政治。王室娶豪族之女,邻国之公主,都是再自然不过了,政治联姻并不是个人喜好决定的。
“大将军以为此二女如何?”公孙修笑道。
邓艾还以为王上问的是政治走向,说道“沓渚柳氏嫁女于王上,自为皇亲国戚。柳氏也会尽职效忠于王上,船坞可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至于王朱,扶余国公主,也是一大重要,现如今东川王伏诛,高句丽自也成了燕国之地,咱们和扶余也算是比邻而居。”
公孙修点了点头,心想这脑袋果然只关心军国大事。这一提倒是点醒了他,目前高句丽一灭,可就剩下扶余国跟鲜卑了。
“扶余国,你认为要如何处置?”公孙修询问道。
邓艾笑道“末将有两策,只不知王上的意思,固不敢献计。”
公孙修不禁失笑道“孤尚未询问,大将军已有两策烂记于胸,倒不如一并献出。即便哪一策与孤的意思相悖,那也无妨。”
两人坐在丸都城的王宫中,他大马金刀的坐在东川王曾经的王座上,看着下的邓艾,脸上挂着笑容。
邓艾点了点头,说道“一策是缓策,王上目前已娶了扶余国公主,互为姻亲之国,可以王化教之,永结同心,等来年大燕实力倍增,扶余国效法燕国,可逐渐蚕食。”
公孙修闻听就觉得这一计策不仅时间漫长,且考验的还是天下形势不变的情况,皱眉道“幸好孤的理念与此策不符,否则的话,孤以此念托出,大将军以此策献之,一拍即合,那才是燕国之乱。”
邓艾当然明白王上这样的好战者不会采纳此策,认真道“缓策毕竟是缓策,目前燕国大小强敌环伺,天下形势随时有变,时不我待。譬如去疴当下勐药,乱世当用重典,不能以和亲的方式,拖到扶余国主动归附,而须以王霸兼用之法。”
公孙修听到这里,胃口被吊起来了,就好像追到一半的小说没了,询问道“大将军可说第二策。”
邓艾道“这个第二策,是急策。麻余王的心思,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多次的转变——”
他明白这个问题,邓艾也完全剖析、解释了麻余王的心路历程,从最开始的联合东川王,是担心被燕国一起吞并。中计后恨上了东川王,导致没能及时出兵帮助东川王,在燕军攻下百马城,又知丸都城必然失守,这才愿意将公主嫁过来,并让使臣好言劝慰,结得两国盟心,寄希望于燕国不出兵征扶余。
《基因大时代》
当然,这样的和亲,看似和亲,实则示弱,现在灭扶余几乎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并不是一个公主就能换得两国边境安稳的。
邓艾认真道“这一急策,仍是声东击西之策。王上可假称出兵灭鲜卑,向扶余国借道出兵鲜卑,若是麻余王肯,则大军进扶余一路通畅,可顺势将其灭之。若是不肯,再三推辞,王上则传檄天下,以麻余王跟鲜卑莫护跋有切齿瓜葛,所以才不肯让道伐之。”
公孙修听到这第二个计策,不由得一阵头大,这个缓策过于缓,急策过于急,说道“大将军此策,是完全逼着麻余王主动决裂,假道伐虢的意思已经明目张胆,根本不加掩饰野心,简直是司马昭——”
话刚想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转念一想到司马氏还没篡位,这句谚语也还未成立,拿出来比喻也很不恰当,当即又咽了回去。
邓艾倒是耳朵尖,听到了“司马昭”三字,奇道“王上,此事跟司马昭有什么关系?”
公孙修顾左右而言他,“你听错了吧?什么司马昭?孤的意思是,这样进逼麻余王,岂不是引他主动决裂?”
邓艾还真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搔了搔头,正色道“扶余国尚且不如高句丽,也不必用什么计策。以末将想来,麻余王倘若自知不敌,又为求一线生机,必乞怜求生。”
“此言倒是不虚,麻余王若是看得清形势,明白利害,乖乖的投降依附,举族迁入燕国,做个闲散的虚职诸侯王,倒也能安享晚年,不然的话,也只得大肆征战了。”
他心想麻余王如若冥顽不灵,也只能兵戎相见,可现在刚夺下高句丽,尚没时间去做别的,还得巩固边境,抚慰民心。
喜欢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请大家收藏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