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愚深以为然地道“事实如此,司马师每一路大军的推进都压得密不透风,我军稍有动静,便会被其夹攻,不过月余之间,便损失了上万人,可谓出师不利。若是长期合作拖下去,士气不复存了。”
淮军的合法性甚至不如燕军的口号来得大义凛然,最起码公孙修名义上是大魏燕王,先帝曹睿亲自册封的尊号,现在以“清君侧”之名起兵伐司马懿,尚且是合情合理。
而王凌的拥立新君,内无太后懿旨,外无群臣拥戴,完全是仗着麾下的数万人马,以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罢了。
王凌也没想到司马师这样难缠,皱眉道“此时进又进不得,退也退不了,犹同坐以待毙。若不能长驱直入许昌,则后方的淮南必被吴国所侵扰。”
令狐愚苦笑道“若是孙权趁着大胜之余,士气旺盛,又见得淮南空虚,极有可能兵前来。被司马师跟孙权同时夹着,情况便危急万分。”
文钦不屑道“我看不难,要不然就再退回寿春,以淮河为防,北拒司马师,东挡孙权。再者说了,若是能跟孙权谈得拢了与我们联手,也未必会是仇寇,事后各取所需罢了。”
王凌眉头一皱,对这样的念头极不赞同,摇头道“仲若,你把事情想得简单了,孙权也不是蠢人,最识得利弊,他的目标始终是淮南,除非我们把自己的大后方交给吴国,否则根本不可能争取到孙权的支援。”
文钦是个见利起意之人,做事完全我行我素,眼看着淮军将要大败,内心的想法也很光棍,退回淮南划地自守,抵抗两面夹击。若是胜了就依旧跟着王凌,要是败了则在司马师跟孙权之间择一人给投了。
他撇嘴道“太尉,您行事过于保守,未免有些拘泥不化,形势如此,当因地制宜,若是能继续北进,把淮南让给吴国也没什么的。”
王凌听他口气蛮不在乎,心中有气,根本没把自己这个三军统帅放在眼里,暗想“终究是招了个煞星。”
一开始王凌对于文钦加入淮军阵营,是抱有欣喜的态度,可慢慢的就明白此人真的无药可救了,完全没有上下尊卑之感,又目中无人,做事全凭个人喜好。
这让作为统帅的王凌心烦意乱,心想你若非手底下有军队,是个可用之才,我早把你给推出去斩了。
文钦可不知王凌、令狐愚这对舅甥再想着什么,依旧在那大放厥词“若能跟吴国联手,最起码也有十万兵力北上,双方联手对抗司马师,胜利近在眼前。那时划淮河而至,咱们把楚王抬到洛阳的龙椅上,四方安定下来再对付吴国。”
王凌暗中瞥了眼令狐愚,后者登时了然,也明白文钦的个人意见过多,难以形成统一的调度,若不能除之而后快,只会成为累赘。
令狐愚眼珠子一转,很快就想到了一条毒计,对文钦道“我看要击退敌军不难,此刻司马师远道而来,重兵威压,我军接连被挫。不如趁这个空隙劫其营寨,由文鸯亲自率军前往,劫寨斩旗,挫一下对方的锐气。”
文钦呆了一呆,自知说话太快闪了舌头,忙道“只怕这次不是那么容易。”
文鸯虽然上次成功地劫了王肃大营,震慑得魏军睡觉都不敢闭上眼睛,可那时敌军松散,不似今日这样戒备,还想再来一次劫寨千难万难。
令狐愚“哎”了一声,恭维道“文刺史这话说的,文鸯勇冠三军,世所罕见,非我辈所能及。我们做不到,不代表他做不到啊。”
文钦不免有些迟疑,给这一阵吹捧心中动摇了,不想九死一生的事情落在儿子身上,只道“我唤他进来,看他有无把握——”
令狐愚知他现在出去,必是私下里跟文鸯说不要答应劫寨之事,一把按住了他的肩头,同时对身边的亲兵道“去唤文先锋进来。”
亲兵领命而去。
文钦呆住了,生怕儿子一进来就答应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令狐愚假作不知,跟他闲扯着军事上的琐事。
不一会儿,军帐门帘掀起,文鸯已走了进来,先按照最基本的礼仪,向上的曹彪敬礼,再依次向王凌、令狐愚,最后是文钦,小声地喊了声“父亲”。
文钦偷偷向他使了个眼色,文鸯一时间反应不过来,令狐愚却已经开口了,问道“阿鸯,你觉得去劫司马师的大营,有几分把握?”
自从文鸯率领千人劫了王肃大营,擒杀王恺,名声便在数万人的军中传开,虽然官衔不高,却人人敬若天神,已经有了极高的名望。
文鸯眼看着曹彪、王凌、令狐愚三人的迫切目光,又想到父亲刚才使的小眼色,沉吟道“劫寨不难,有三千人即可,只是末将无法保证能完功而还。”
令狐愚展颜一笑,温声道“无妨,现在司马师的气焰正盛,我军连着吃了几个败仗,讨不到便宜,需要你以劫寨斩旗的方式,让敌军陷入恐慌中,最好一听到你的名号,便吃不下睡不着。”
文鸯少年心性,虽知此行艰险几乎九死一生,可也印了初出牛犊不怕虎的意味,暗想“虽然未必能成功奏效,可全身而退不难。若能打出来威名,也算是一件美谈了。”
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文鸯甚至眼睛都不眨一下,朗声道“末将遵旨,给我三千人马,自去寻机劫了魏营。”
令狐愚大喜,拍了拍他的肩膀,抽出一根令箭交到他的手中,沉声道“老规矩,你要挑何人为伍,我三军将士除了楚王的亲卫之外,任你挑选。”
文鸯闻言拜谢,只把一旁的文钦看得心里不是滋味,暗想“这跟去送死有什么区别?阿鸯仍是心浮气躁了,想也不想就满口答应下来。殊不知战场瞬息万变,任何的一个小小问题控制不好,就有可能被围得水泄不通,插翅难逃。”
纵观整个三国,也只有两个山西人,做到了万军中来去自如。
一个是关羽在白马斩颜良,这可不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毕竟老罗所撰写的斩颜良,是描写了颜良在轻敌、不知情、尚未反应过来时被斩杀,颇有偷袭的意味,似乎显得不够光彩。
然而在《三国志》所着的斩颜良,却比小说家的艺术加工还要来得霸气威武,仅寥寥二十余字的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另一个人则是关羽的山西老乡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趁着孙权的十万吴军立足未定,便悍然起进攻,左冲右突把孙权都给吓坏了,吴军也乱作一团,根本抓不住张辽,反而是孙权险些被生擒。
而这样的惊人战绩,一旦双方的比例达到如此巨大,就必须趁着敌军的疏忽跟放松,或者混乱时期方能完成的壮举。
若是两军列阵完毕来交战,没有任何的致命缺点,八百虎贲就算是人均项羽的级别,也不可能逃得出来。
令狐愚心中冷笑,暗想“文鸯此番前去劫寨,若是当真失败了,也很难活着回来,他这一死,文钦便无所倚仗,要拿他易如反掌。只是可惜了此等骁将,却是文钦这等刚暴无礼之人所生,要怪就怪命运不公吧。”
他想铲除了文钦,认为他事事都要指手画脚,对王凌的策略多有反对,便生出不可久留的念头,期盼于诛杀文钦后,再侵吞其旧部。可忌惮于文鸯如今在军中的名望,直接滥杀很可能会引士气溃散。
故此,让文鸯合理的死在战场上极有必要。
文鸯却不把劫寨当一回事,领了令箭后,次日就在军中挑选了三千精甲,胆识、体力、身手上佳者皆一一挑出来,操练了七八日熟悉阵法。
这三千精甲无一不是精锐,自非新兵农民之流可比,很快就上手了文鸯的进攻、撤退等各方面的布阵。
文钦心中忧愁不已,只觉得是被令狐愚给针对了,将儿子拉到军帐内,低声道“我瞧来是令狐愚无容人之量,恐想断我一臂,这才命你去办这九死一生的事。阿鸯记住为父的话,一旦遇到危险,再逃走撤退再说,旁人的死生顾不上就不顾了。”
他明知是因为这数个月来,自己的屡屡顶嘴、反驳、蛮横而引起令狐愚的不满,嘴上却是说不出口,反咬一口令狐愚无容人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