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俘?”徐膺绪笑道:“等着你就知道了,若是……”
“没事,你让这些跟着来的渔民们准备准备,不出意外应该三天之后,他们就有地方住了。”
徐膺绪话音刚落,周五的眉头紧锁,显然对徐膺绪的计划有所保留。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也明白一旦攻城,必将血流成河。然而,徐膺绪的决断似乎不容置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徐小子,我们是来寻找银矿的,不是来征服东瀛的。”周五试图提醒徐膺绪他们的初衷。
徐膺绪却摇了摇头,目光坚定:“银矿固然重要,但若我们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又如何能安心开采?况且,若能将东瀛纳入大明版图,那银矿自然也是我们的。”
周五沉默了片刻,他知道徐膺绪的话不无道理。他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确实需要一个稳固的立足点。
他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好吧,我明白了。不过,攻城不是儿戏,我们得尽量减少伤亡。”
徐膺绪点头表示同意:“你说得对,我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但同时,我们也要让敌人知道,大明的军队是不可轻视的。”
坤宁宫内,徐妙锦正推着个轮椅溜达着,轮椅上坐着的正是唐赛儿。
“妙锦,累了吧,坐坐。”
徐妙锦摇了摇头:“不累,我能给您推着绕着应天府跑三圈。”
徐妙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体力远常人,而唐赛儿则是她夫君的庶母,自是要尊敬的。
唐赛儿看着徐妙锦,眼中满是慈爱和欣慰,她知道这个女孩不仅有着过人的武艺,更有着一颗忠诚和勇敢的心。
“妙锦,你可知道,这天下并非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唐赛儿轻声说道,她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智慧和经验。
徐妙锦停下脚步,认真地听着唐赛儿的话。
“有时候,智慧和策略比武力更为重要。”唐赛儿继续说道,“就像你侄女徐妙机,我接触过几次,她的谋略就挺厉害的。”
徐妙锦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可是,她打不过我,就要听我的。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有时候,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不是吗?”
“就像现在,我们面对的敌人,他们不会因为我们的智慧而退让,或者说雄英哥哥要打东瀛,光有脑子可是不行的,靠的都是火炮长枪。”
唐赛儿一噎,仅仅片刻后,一头雾水:“雄英打东瀛了?!”
徐妙锦见唐赛儿一脸惊讶,便解释道:“是的,雄英哥哥已经决定要攻打东瀛,他跟我说,既然解决不了倭寇,那就解决了盛产倭寇之人的地方,结果是一样的。”
唐赛儿听后,眉头紧锁,她知道战争的代价是沉重的,不仅会牺牲士兵的生命,还会给百姓带来无尽的苦难。她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妙锦,战争并非唯一的选择。有时候,通过外交手段和智慧,我们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徐妙锦听着唐赛儿的话,点了点头:“雄英哥哥说了,有很多办法,但是时间太久了,现在交通运输也不方便,还是打仗最简单。”
“打仗简单,但后果呢?”唐赛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战争会带来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寻找和平的解决之道。”
徐妙锦沉默了片刻,笑道:“对啊,我知道你说的对,可是打赢了,那些百姓成了咱们大明的百姓,不就不用流离失所了。”
唐赛儿叹了口气,这小妮子脑子里长的全是肌肉,怎么都皆是不通。
“罢了罢了,咱们还是赏花吧,那些事自是有他们男人去想,咱们安安心心在这后宫里就行了。”
徐妙锦点了点头,推着唐赛儿又朝着另一边走了去。
乾清宫内,一只信鸽飞了进来,蒋瓛看了看,抓起鸽子朝着朱雄英的位置走了过去。
“殿下,信鸽。”
朱雄英点了点头:“将信件取出来吧。”
蒋瓛小心翼翼地从信鸽的腿上取下信件,递给了朱雄英。朱雄英展开信件,迅扫视了一遍,眉头微微皱起。
“雄英,信中说了什么?”朱标抬起头,好奇的看了过来。
朱雄英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是关于东瀛的战事,他们已经打起来了,而且现在,咱们好像有机会一统东瀛。”
朱标听后,神色一紧,他深知战争的复杂性,也明白东瀛之战对大明的影响。“一统东瀛?这可不是小事,需要谨慎行事。”
朱雄英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是的,父王,我明白。但东瀛的战事已经开启,我们不能坐视不理。若能一统东瀛,对大明的长远展将有莫大的好处。”
“就靠那几艘船吗?用不用我再派点人去?”朱标问道。
“不可。”朱雄英摇了摇头:“如今东瀛也在内战,我那几百人去了,完全可以浑水摸鱼,做大做强。”
“若是爹您叫人去,那就是开战,现在那几百人,完全可以说是一伙悍匪,大义上,咱们可不能被那些文臣们给找到机会弹劾。”
“可是几百人就打东瀛,会不会太荒唐了。”朱标一脸疑惑。
“打得了就打。”朱雄英笑道:“打不了的话,找找机会骚扰一下,让他们顺利统一了,可不是个好事。”
朱标听后,眉头紧锁,他深知儿子朱雄英的胆识和谋略,但同时也担心这是一场没有把握的冒险。“雄英,你有把握吗?东瀛虽小,但其民风彪悍,且地形复杂,不易攻取。”朱标忧心忡忡地问道。
朱雄英自信地回答:“父王,你老老实实的等着分银子就是了,哪来的那么多话。”
朱标点了点头,有些心动:“我手里还有一支力量,你姥爷留给我的,用不用……”
朱雄英摇了摇头:“您自己留着吧,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会去找祖父,爹您多想想科举改革的事,那玩意可比打个东瀛费劲多了。”
说到这,朱标铜扣的捂着头:“别说了别说了,说起这个我就头疼。”
“户部前两日刚找我说这事,说多花了多少多少钱,要是改革,那所花费的银钱不计其数。”
朱雄英见状,微微一笑:“父王,科举改革是国家大事,虽然耗资巨大,但长远来看,对国家的益处是不可估量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一旦完善,将为大明培养出更多有才能的官员,这对国家的治理和未来的展至关重要。”
朱标点了点头,叹了口气。“你说的我都懂,希望你派去东瀛的人能有好消息吧,不然钱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