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看书阁>[东汉]我有母后 > 第 69 章(第3页)

第 69 章(第3页)

邓骘连忙附和,转移话题说:“陛下和圣上叫下臣过来,是有什么要事?”

邓绥笑着对邓骘说:“你问他。”

刘隆知道邓骘的性格严谨认真,若事先不说清楚,只怕他饭都吃得不安生。

“有一件事着实要劳烦大舅父。”

“下臣不敢圣上劳烦二字。”

刘隆转头朝邓绥似真似假的抱怨,说:“大舅父总是这么客气。”

邓骘这么“客气”,当然是因为得到了同为国舅窦宪不客气的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些年为了选拔可堪为将帅者,郡国举行了武举,说是次年来京复试,但因为战乱一直搁置。如今护羌校尉和边地太守联名上书,说乱虽平但忧患仍在,请求朝廷继续举行武举,选拔培育良才。我和母后属意大舅父主持这件事,不知道大舅父可否愿意?”刘隆道出缘由。

邓骘听完,道:“下臣谨遵圣命。只是不知这武举什么时候举行?”

刘隆转头看了眼邓绥,想了想道:“最晚在明年二三月份。大舅父确定考试时间后,莫要和孝廉明经等考试相撞,也莫要让一些边郡的考上赶不上考试的时间。”

邓绥待刘隆说完,补充道:“大兄之前参与武举考核的设计,想必心中有些许丘壑。武举定为制科,每次选拔的人数、选拔后官吏的升迁路径……大兄都要考虑。”

刘隆又道:“大舅父既通军旅之事,又知朝廷政务,是最合适不过做这件事的人了。”邓绥颔首。

邓骘深吸一口气,道:“陛下圣上谬赞,下臣领命。”

正事说完,刘隆拍手笑道:“政事说完,我们一起用饭。大舅父只当是家宴,不要拘束,也不谈政事。”

邓骘有些不知所措地看向二妹,似乎有些应付不来这样热情的皇帝。

邓绥微微朝他颔首,邓骘这才放下心,稍稍放松。

邓绥心中好笑,她这个孩子若有求于人,说话都甜上几分。

邓骘在宫中吃了一顿味同嚼蜡的饭后,立马托词武举事情重大,匆匆带着资料告辞离去。

恭谨慎重渗入邓骘的骨髓,一朝被皇帝热情相待,邓骘立马高度集中精神严阵以待。

“大舅父人真好啊。”刘隆望着一心扑在工作上邓骘远去的背影,忍不住感慨道。

同时熟知这两人本性的邓绥没有说话,让这个“美好”的误会继续存续下去。

孝廉考试的第一场出结果了,二百二十一位孝廉只有两位没有通过考试,其他全部通过。

按照去年的惯例,杨震将两份落选的试卷送到皇太后和皇帝的面前。刘隆看完,一张是白卷,一张答非所问辩论有德未必有才。

刘隆先拿起白卷,问:“这人是怎么回事儿?”

杨震回道:“这位考生在考卷发下来后突然晕厥过去不省人事。”

刘隆又问:“故意还是有意?”总有人想要寻求捷径,发现过不去后,就做滚刀肉。

杨震回道:“派太医看了,说是心悸晕厥。”刘隆闻言颔首,将两份试卷掷在桌案上,夸赞起杨震。

杨震欲言又止,待皇帝说完,眼睛瞟了一下写满字迹的试卷,问:“圣上,臣在乡野之中确实见到许多有德之人,因各种原因不曾习过诗书或者熟读诗书。如今孝廉以文取人,只怕……朝野有遗贤。”

刘隆闻言,一双眼睛认真地注视着杨震:“杨卿,孝廉选出之后是做什么?”

杨震道:“规范天下,牧民一方。”

刘隆闻言笑起来:“既然是牧民一方,必要懂文书才能布宣诏令上达民情。长官不识字不写文书,就容易被小吏欺瞒,到时受罪的都是百姓。”

“至于德行……周公辅政流言蜚语,时人谁又能相信他是一心为周?王莽谦恭礼贤下士,时人谁又知道他要谋朝纂位?大奸似忠,大忠似奸,真真假假。”

“若拿百姓去检验这些人的真实德行,朕不做这样的事情。”刘隆的言语掷地有声。

杨震闻言,神情一怔,良久道:“圣上考虑周全。”

刘隆不可否认确实有大德不识诗书之人,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凤毛麟角,更多的则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邓绥对于刘隆和杨震之间的对话十分满意。皇帝镇定自若将大臣驳得心服口服,这大臣还有正直之称。

“杨卿,朕与圣上有意在郡国开办学校,你有想法可以上奏表来。若文教盛行,卿口中的有德者不必再受制于文字。”邓绥道。

杨震闻言,心中一动,然后坚定道:“陛下与圣上英明。”

刘隆又问起这场考试考生的质量如何,杨震一一答了。刘隆听完点一点头。

全国大部分郡国都采用考试选拔的办法,将通过的孝廉举荐到中央,选出的孝廉素质自然整体比以前偏高。

君臣讨论完后,杨震一脸激动地离开了,他现在对大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