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看书阁>扒一扒想长生却惨遭被骗的冤种们[历史直播] > 第 73 章(第2页)

第 73 章(第2页)

【从底层爬上来颇为不易,但是能爬上来的话,事实也在说明朱元璋是个成大事的人。同时这样年轻时在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也让他看到他亲身体会到底层的艰辛。

所以在有每“见州县长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他对此感同身受。因此,他认为建明后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治理“乱世”,必以“重典”。

他认为:“反元政,尚严厉”;“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因此强调“重典治国”必须“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通过“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以实现“重典治国”。

前者“重典治吏”表现在朝中的大清洗上。

而后者“重典治民”,则是因为他看到“顽民狎玩,犯者不止”,所以认为“民经乱世,欲度兵荒,务习奸猾,至难齐也。”

于是“出五刑酷法以治之”“刑不得不猛”,“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欲民畏而不犯”,“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让民众畏惧法律,乃至达到不敢再犯法的效果。】

【除‘法’之外,朱元璋同样也宣扬‘礼’的作用,在封建社会,礼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汉人治下,礼是重中之重:

朱元璋认为“纪纲法度为治之本”、“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

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同样继承了他爷爷的思想:‘盖刑乱国之典,非百世通行之道也……夫律设大法,礼顺人情,齐民以刑,不若以礼。其谕天下有司,务崇礼教,赦疑狱,称朕嘉与万方之意。’

明初这对祖孙都奉行都是礼法并重。】[3]

……

“这明太祖如此严厉……这是在治军啊。”

刘彻和李世民齐齐再次感叹。

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这样感觉了,可是每次听到朱元璋的做法,隔着天幕他们都能感觉到风雨欲来。

军纪严明,治军的话自然应当如此。在战乱的时候,大敌当前,重法以治军,全军上下一心这是前提,这样的做法,自然是没有问题的。治军上,换做他们自然也会采取这样的策略,毕竟还有北方的民族,还有刚被打败的蒙古人还在塞外虎视眈眈。

不对的是——明太祖太过紧绷了。

就像先前科举制时谈及明太祖时心生的感慨:行事作风过于雷厉风行,他们旁观之人都能隐约嗅到其中的风雨欲来,容易生乱啊。

统治国家啊,既要武力也要文治。朱元璋既然是文治自然是要统治人的思想,改变人的思想。但是朱元璋,‘删去孟子的部分内容,可视作思想精髓’‘将孟子排位移出孔庙’……这些可以说是那些读书人那些儒生的命根子……刚刚开国就这样那

()个这么大肆动静,到底是鲁莽了些。

强权并不是能压下一切的。

上一个重法的秦是怎么覆灭的?除了那个不中用的二世,主要不就是因为这个‘重法’吗?

当然,要是继位者施以仁政,接过这个烂摊子,还能趁明太祖大张阔斧扫清朝堂上障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行自己的政策,没有了什么反对的声音,时间一长,政策效果出来后,再次迎来盛世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明朝,这第二位皇帝,继位的建文帝继任时间到底太短,只不过短短四年,还伴随着四年的战争。内乱前他在削他叔叔们的藩,而内乱里也没看到他什么建树,在治国上对建文帝难以评价,甚至登位后这四年就一直被明成祖紧逼。

与其找建文帝的表现,不如说在位这短短四年的建文帝只是明太祖思想的延续。重点……其实还是这个明太祖的嫡子……那位故去的太子,也就是建文帝的父亲。

如果那位太子还活着,这位初始定下的这个继承人——他如果成功上位了,成功登基了以后,他着手治理的时候认定的国策会不会延续他的父亲?还是与他的父亲呈现互补?

是支持重法?还是更愿意实施仁政?这位早早过世、遗憾未能登位的太子,他的态度很重要。

这点很关键。

毕竟,不管是这建文帝还是这明成祖,都不是朱元璋最初看好的继承人。

……

【新朝代都是在旧朝代的灭亡下建立的。新生的朝代开国之后,往往都是力图平稳抓生产养精蓄锐。如汉初,如唐初。

在明初,即位的前两位皇帝还陷入各种政治斗争里,一个对朝臣,一个对叔叔。没有一个重心放在经济展上面,当然,这也跟当时明朝不太稳固的国情有关。

总之,在他们手里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待展的明朝在嗷嗷待哺,上位者却必须要腾出手做别的事。

在朱棣即位后,改元永乐。不过在他的手下,明朝也出现了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

【朱元璋在位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o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去世,那么,他的四子朱棣更是自然而然地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

在本该继位的太子去世后,已成气候的藩王心里对皇位正蠢蠢欲动时,却看着长大的侄子轻而易举坐上了皇位。那么他们怎么会甘心?早在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引起诸王,特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的不满。随着时间的展,他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

尤其是朱棣,他战功赫赫。出征漠北俘获北元太尉乃儿不花,这个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

倚重,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北方军事,节制士马。

不过因此带来明争暗斗也少不了。朱棣招降乃儿不花后,晋王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处告朱棣不听自己的约束“劳师冒险()”,那时候朱标还在,于是收到消息的朱标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

到朱棣入朝,晋王又言语冒犯朱棣,还派人在燕王府内监视,搜求朱棣的&1dquo;国中细故?()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甚至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其间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到与他争斗已久的秦、晋二王相继去世的时候,朱元璋也快不行了。朱棣成为了诸王中最年长者,此刻他已经有大部分的话语权掌握在手里。因为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甚至在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无疑,这时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4]

……

唐。

朱棣上位前的经历,听着实在有些耳熟,经历的那些事……跟他们的殿下有着相似之处。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开口,“我与他不同,我未曾离开得了长安。”

争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在朝中被打压得最厉害的时候,李世民也不是没想过到封地上避让一二,但是很可惜,这样的想法也被对方看穿了。这条路却生生被堵死了。

他与李建成、李元吉结下嫌隙以后,认为洛阳地势优越便利,担心总有一天会生变故,打算离开京城保守此地,所以就让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亲信王保等一千多人前往洛阳,暗中结交崤山以东的豪杰,等待事态变化,拿出大量的金银丝帛,任凭他们使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