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的人叫做库珀,年代为1868年,距离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概念仅仅6年,甚至赫兹还没有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更没有无线电的知识。
李谕继续说“可惜这个系统无法实操,因为先不可能知道地震在哪爆;其次,那个地方不见得有无线电收装置。”
可用的地震预警机制,即便最早的日本,也要199o年代左右。
李四光叹道“您说得很对,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只能被动承受地震的灾害。”
李谕小时候听过一个谣言,是说“李四光曾预言了四个大地震,前三个已经爆,包括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第四个将会在哪里云云”。
但其实人家李四光晚年才开始搞地震研究,更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只是描述了一下地震带。
不知道这个谣言怎么就传出来了,而且传得几乎尽人皆知,挺奇怪的。
从传媒学的角度看,当时编这个谣言的人确实挺会编的。谣言嘛,编得看起来言之凿凿才能流传出去,加上李四光这样的大名,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因为普通人很难考证李四光到底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所以喽,这就是辟谣难的地方。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后来各国对新闻的管控,有一些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万一有人控制了一定的传播媒介,不需要很大的媒介,然后布谣言,就会传播很广。再想辟谣挽救,会花好几倍的成本。
关键很多人就是喜欢听谣言编出来的故事,非常难办。
竺可桢说“死亡人数相近,这次日本关东大地震,与两百年前的山东地震规模看来差不多。”
听了他的话,李谕灵光一闪,对李四光说“李博士,有没有兴趣建立一套地震等级的理论模型?”
“地震等级?”李四光问。
“就是对地震规模进行量化分析,”李谕说,“好处很多,可以指导救援工作,也能帮助地震研究。”
李四光很感兴趣,问道“怎么进行量化?”
李谕把他们又拉回北大的办公室,在纸上画了起来“比如在距离震中1ookm的地方,将地震仪的某个微小振幅定为基准。然后以实际振幅除以这个基准振幅,再用数学上的技巧,比如取对数,得到一个数字,就是较为准确的量化结果,即地震等级。”
这套模型,其实就是1935年时美国加州理工的里克特和古腾堡共同制定的里氏震级。
原理一点不复杂。
按照这套模型,基准的振幅为1微米,也就是1o的-6次方米。
要是振幅达到1m,用1m除以1微米,就是1o的6次方;取对数,就是6,即6级地震。
同理,要是振幅1om,就是7级地震;
振幅1oom,就是8级地震。
但这个办法有局限性,过7级就不太准了。但它还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模型,即便后来有了很多替代模型,名字还是沿用下去了。
李谕穿越前,用得最广的是一个能量公式,确切讲是个经验公式(没有那么准确,毕竟人们对地震的很多东西研究得还不是很明白),但用得很广泛
地震能量e=1o^(4。8+1。5m)
其中m就是地震等级。
按照这个公式,两级地震之间的能量差距是32倍左右。
如果差距两级,比如6级地震和8级地震,能量相差就是1ooo倍左右。
而如果地震等级只差o。1,就是1o^o。15倍,即1。4倍左右。
关东大地震最初测出来是7。9级,后来修正到8。1级。
别看只差o。2,其实能量差距是2倍之多。
李四光双眼放光“非常好的办法!如果加点数学计算,几乎都可以测出地球任一地方的地震等级。”
李谕说“就是这样!”
竺可桢在一旁看得叹为观止“李谕先生的科学思维再次让我无与伦比地欣赏。”
李谕笑道“还得多亏你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李谕和李四光说干就干,反正李谕有的是钱,什么项目想搞就搞,很快就建立好理论框架,紧接着测了几次关东大地震的余震,效果非常不错。
这样一来,数据也有了,论文立马写好!
借着关东大地震的新闻热度,这篇“双李”写就的论文先表在中国的《科学杂志》上,迅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表。
只不过从此以后,里氏震级要改名叫做“李氏震级”了。
好在对中国人来说读音一点没变化,无感转变。
日本人被震了上千年,都快被震疯了,对这篇论文尤其关注,要不是东京帝国大学也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现在就想请李谕和李四光过去进行演讲。
李谕本人不缺名声,借着这篇论文,李四光也早早成了一名国际知名学者。
地震虽然无法预测,但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比如就像上面说的,地震等级就是个学问;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地震破坏能力的重要指标,即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