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神字与另一个字之间,有着特殊的关联,这个字就是“仙”。
对于神仙的理解,在中国古代,他们即作为信仰的一个灵魂集合体,神仙脱于人世间,他们掌握着自然万物,各司其职,是中国古代先民的精神寄托。
而到如今时代,神仙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但不论词义如何增改,神仙总是被冠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因此,神仙在中国社会之中,往往被当作一个共同体对待,但实际上两者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不同的。
o1
由字形角度来分析“神”与“仙”的不同
分析事物,往往采取由表及里的分析方式,在区分神与仙之时也不例外。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字的构成,都有着其独特的渊源以及含义,他并不像拉丁文、英文、韩文等文字,只是用简单的字符号组合来做区别,而是由意义演化而来。
最为明显的是,神和仙两字的书写方式迥然不同,因此这两个字在创设之时,也定然有着极为不同的含义。
先,让我们来看神。
神字以简体字来看,即分为左边的示部旁以及右边的申字,其造字法兼具形声以及会意。
神字初见于西周金文,从《金文编》第十页中的神字金文示例我们可以看出左边的示字至今变化不大,其形态三竖支撑,上为平台,其象征的是祭祀之台、祭台、供台。
而右边的“申”与如今的申字相差较大,如果我们结合经文,小篆到隶书、楷书中它的进化过程来看会现右边的申字在金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如今申字的四方状态,而是一个曲折的延伸的闪电形状,左右有分叉,中间为弯折的闪电主体。
再到战国时期,考古掘所现的文字记录,“申”字两侧的部分在逐渐汇拢收缩,而原先中间弯折的闪电,则变成了中间的一竖。左右两边渐渐成一个“不落窠臼”的“臼”形。
再到隶书时,两侧类似于“臼”的形状与中间的竖合并展成近似今日的“申”形。
左边的表示祭台的“示”也逐渐简写合并,到隶书、楷书时,如今的“神”字也就成形了。
示在左,作为祭祀之台存在,而祭祀的是谁,右边的申字的演变过程,也让我们知道了他最先是先民眼中的闪电。
闪电来自于苍天,其光亮与能量,皆无比璀璨,故而被人们当看做是上天的使者,也就是神灵,即祭坛所祭祀者为天神。
后来“申”在天干地支中也有位置,也表现出了人们将其作为神灵来看待,《礼记·祭法》中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接着看神仙的“仙”。
“仙”字的造字法与神相似,也为形声兼会意,从简体的“仙”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与“神”的以祭祀台所演化而来的“示”为偏旁部不同,其左边为单人旁。
“仙”字最早见之于《说文》第167页,通过其中所示的小篆字体,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左边为人的形状,右边则为类似手的字体将东西给举起来,也就是上升。
所以将左右结合,尤其小篆字形可以推出,所谓“仙”字即升入天空中的人。
如今的“仙”字,其右边部分简化从山,但是从小篆至汉隶,再至繁体楷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右部的“”仍具有托举而起的神韵。
所以由仙的字形我们可以看出,“仙”与“神”不同。神是站在祭祀对象位置的、难以触摸的天之使者。
而仙则更与人相关,其原本为人,后出凡世,脱去肉胎,升入天中,羽化为仙。
与“神”字自诞生以来就所处的高级的“自然化身”的位置不同,“仙”字除去凡升天之人这种概念之外,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之中,其有时也被用作形容某些人的不俗的行为、神态、动作、状态,这在今天的汉语语境中依然存在,例如“这舞蹈跳得好仙”、“这人长得好仙啊”等。
o2
从应用对象角度,来分析“神”与“仙”之不同
像我们在前言中所提及的那样,神仙并行的称呼,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之下,使用的更为明显。
细数世界上影响范围较广的几大神话传说,在古希腊奥林匹斯诸神之中有火神、水神、爱神、创世神等等。在北欧神话之中,有雷神等,其中所提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名为诸神黄昏。
再看东方,在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体系之中,有湿婆神,即毁灭之神;毗湿奴,即保护神;梵天,即大神。日本的神道教其主神也名为天照大神。
为什么到了中国的神话体系之中,神与仙便同步存在了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即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
道教产生之前,其前身黄老之学,就已在社会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虽然与道教并不一致,但是其所提倡的无为隐世状态,为道教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
道教产生之后,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仙人”渐渐出现了他的雏形。他将先秦的阴阳之学,卜卦之学等融合杂汇起来,给予这些会通过上述方式与上天交流沟通的人们以仙的名称。
而到东晋南朝之时随着道教的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道教教义不断推动着被现实社会所压迫的人们隐居山林,修炼自身,以达到能与上天进行灵魂上的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凡脱俗,升入天中羽化为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