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看书阁>大佬分神 > 第187章 一视同仁(第1页)

第187章 一视同仁(第1页)

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道德经》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待万物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善恶之分。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万事万物既然都是‘无善无恶’,那圣人又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的呢?

o1

侃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先生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侃曰“草即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先生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

侃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先生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薛侃问“佛教也主张无善无恶,与儒家的有何区别?”

阳明先生说“佛教执着于无善无恶,其余的一概不管,不能够治理天下。圣人的无善无恶,只是不要有意为善,不要有意为恶,不为气所动。如此遵循先王之道,到达极致,便自然能依循天理,便能‘裁成天地之道,辅助天地之宜’。”

其实王阳明并不是说佛道两家不好,而是他身处的那个时代,人人都把佛家看成了出世法,不得已才如此说。且佛家也主张‘红尘炼心’,道家虽讲‘无为’,除了‘无’还有后面的‘为’,所以何来入世和出世一说。

佛道儒最终指向的大道都是一个,王阳明的很多观点都与佛家类似,特别是与禅宗六祖慧能,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

王阳明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万事万物的理都在自己心上求,而不向外求。《六祖坛经》也同样如此,六祖慧能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六祖慧能还说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无一不是说明‘心即理’、‘心即佛’。只是两者在修的过程中有一些差异,儒家更注重入世,在事上练心。佛家更注重打坐修行,所以常被人理解为出世法。其本质都是在心上用功,只要‘心不动’,不管有事无事,都是在修行。

真正悟了的佛陀,入世一样能很有智慧,如果佛家是出世法,那佛陀就处理不好世间事务了吗?显然不是。

而儒家开悟的圣人,虽然身在世间,但遇到任何事,心都是如如不动的,见父还他以孝,见老板还他以忠,见朋友还他以信,见客户还他以真诚等等。

上面说道‘无善无恶’,薛侃心中还存在疑惑,于是接着问王阳明“既然是‘无善无恶,那么’草既然不是恶,那么,它也就不能拔除了吧?”

阳明先生说“如此又成为佛家和道家的主张了。如果草有所妨碍,拔去又有什么关系呢?”

薛侃说“这样就又在做为善、做去恶的事了。”

先生说“不做好恶,并不是说没有好恶了,如果没有好恶了,就会成为一个毫无知觉的人了。之所谓不作好恶,只是说好恶全凭天理,如果不去做,又着了一份刻意的私欲。如此,就与没作好恶是一样的了。”

这里比较难理解,佛家讲慈悲为怀,虽然草抢走了花的养分,但是草也有生命,即使再喜欢花,也不该去除草。

所以很多人不理解王阳明,即为圣人,为何在剿匪、平乱时,杀了那么多人,认为王阳明的行事脱离了圣人之道。在这里,王阳明说只要依循天理则可以去除草,如果不去反倒着了私欲。这是什么意思呢?

o2

薛侃对此也存有疑问,于是问王阳明

侃问“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王阳明“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王阳明“然则善恶全不在物。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毕竟物无善恶。”

王阳明“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如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着,习不察。”

薛侃问“除草时,如何只凭天理,而不着私欲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