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看书阁>[东汉]我有母后 > 第 89 章(第3页)

第 89 章(第3页)

现在朝中事务由太后亲自处理,这次取消不了孝廉考核不要紧,只要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出现裂痕就好。

太后终将会老去,而皇帝终将会亲政。一朝天子一朝政策,只要皇帝反感太后,等皇帝亲政后全盘推翻太后的政策不是梦。

按照一般流程,日渐年长的皇帝必将与大权在握的太后发生矛盾。

皇太后现在威仪炽胜,恐怕无论是朝臣还是皇帝都难使孝廉考核取消,但陈直一事就不同了。

天怜孝子!

只要皇帝出言保下陈直赐予孝廉,他们这些世家就敢暗地里支持皇帝夺权。即便保不下,皇帝只要表明态度,他们也敢跟着皇帝干。

然而世家的媚眼抛给了瞎子,小皇帝无动于衷,仍然亦步亦趋地跟着皇太后,天天嘴里“母后说的是”“我听母后的”。

这让一众对太后施政理念不赞同的世家既愤恨又无奈。他们找不到一个维护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只能挣扎求生。

小皇帝不仅无动于衷,还将此当成奇闻笑话来听哩。

“你说我在德阳殿埋一罐黄金,后人挖出来会怎么宣扬?”刘隆突然奇想对江平说。

江平一边为他整衣服,一边思考道:“蔡侯那里恐不好取黄金。”这些年宫中崇尚节俭,金银器物丝毫未添,一坛黄金可不是小数目。

刘隆笑起来道:“不必这么认真嘛。”

江平一脸正色:“君无戏言,圣上可记得桐叶封弟的故事?”

刘隆“哦”一声,又叹了一口气,道:“中午,我要吃小鸡炖蘑菇。”

当皇帝忒不自由,但在这个时代,不当皇帝更加不自由,还是当皇帝好。

“好嘞,里面再给圣上放几颗茱萸,滋味更鲜美。”江平笑着应道。

孝廉考核还未争出结果,朝廷就迎来武举殿试。这次殿试举众瞩目,朝臣都在关注武举是否也像孝廉考核那样降低录取率。

事情传得沸沸扬扬,连武举考生也开始惴惴不安起来,生怕一无所获,铩羽而归。

邓骘打起精神,小心翼翼地主持完这场复试,又请皇太后皇帝观看武举技勇考试,又在德阳殿举办文试。

武举有惊无险地结束了,邓骘拿着试卷,抽调了一部分尚书郎,依照去年的标准点了一百多人的

武进士,呈给皇太后和皇帝。

邓绥没有意见,刘隆也没有意见,榜单就这样挂了出去。

众人哗然。很多孝廉都破防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人都能入仕,他们却在乡野之中消磨年华,一下子群情激荡。

“这莫不是让我等投笔从戎?()”一孝廉忍不住嚎啕大哭。

然而武举的标准也一升再升,如第一届那种没有技勇仅凭兵法文试就入仕的人在第二届中已经不见了踪影。

皇太后仍然不改口,坚称孝廉乃是国之栋梁,不能降低标准,滥竽充数。

朝臣将目光转向皇帝,皇帝一如往常地嘴里说着:母后所言极是。⒌()”

争到最后,连新科武进士都启程去并凉二州入职,还未争出结果。

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拯救了僵持的朝会和君臣关系。

挚恂。

挚恂上了一本厚厚的奏表,请朝廷开明经、明法、明算之科,为国家遴选人选。

孝廉的考核针对儒生和文吏分成“家法”和“笺奏”,其实分别与明经、明法同属一科。

既然皇太后不愿意降低孝廉的标准,那不如另辟蹊径,再开两门制科。

朝臣的脑子豁然开朗,目光灼灼地盯着挚恂。然而,挚恂所奏与他们所想出入颇大。

明经、明法、明算不拘年龄门第,凡居住大汉境内的人皆可报名。

难道不应该看看门第吗?难道就没有举荐吗?为什么非要考试呢?

邓绥看完,发给群臣讨论。在一番争论后,邓绥强势地推行下去。

至此,明经、明法、明算成为制科。

崇德殿后殿,邓绥看着刘隆,不知道是欣慰还是叹息,道:“以后要看隆儿你的了。”

刘隆回视,目光坚定,道:“我不会让母后的心血付之东流。”

制科增加后,马上会迎来候补官员的“冗烂”,这势必要推动官制的改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