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城。
王肃率领三万魏军开拔进城,立即就整顿现场,命人把城墙加固,以抵达王凌率领的淮军到来。
在欢呼声中,乐嘉城内军民相迎拥簇,对王肃的到来喜出望外,本来城中兵少民寡,及及可危,现在有了三万大军开拔进城,立即固守金汤。
自从王凌起兵兖扬二州,淮河两岸便是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不少官吏甚至主动递去投诚信,或者冒着杀头的风险跑了。
王肃骑在高头大马上,亲兵牵着马头入城,巡视周遭,他点了点头,朗声道“民心尚在,民心可附!王凌起兵虽然天下震惊,却不得民心。如今政治清明,太傅执法用人,事事明断,政通人和。兼之陛下虽然年幼,由群臣辅左,可并未犯下大错,谈何废立?”
身边跟着的是儿子王恺,他呵呵一笑,说道“是啊,王凌此番犯了一个大错,或许他自认为是忠义,实际上形同反贼。别说陛下没有过错,就算真的要废君另立,王凌也不够资格。”
王肃道“文钦等人都是因为胆怯而加入,而非什么忠肝义胆,麾下又都是农民,毫无战意可言,一战可破。”
虽然王肃跟王凌都是姓王,年龄上又相差二十岁,可实际上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或许不了解后三国时期的人可能会搞混,认为天下王姓是一家,王肃是东海王氏,王凌则出自太原王氏。
王凌是王允的侄子,也就是那个在东汉末年把董卓给设计整死了的王允。
王肃的父亲就更出名了,是《三国演义》当中,被诸葛亮在两军阵前,一顿嘴炮骂死的司徒王朗。
当然,真实历史中不是被骂死的,那只是演义附会。
王肃作为东海王氏,身份地位显赫,对王凌这种自恃起兵作乱之人,心中鄙夷。在他看来,魏国从曹爽更替为司马懿,是天下士人之福分,又何必为了那点小恩小惠,不知死活地作乱呢?
王肃一开始就攀上了司马氏的这条大船,多有为其效忠,明确站队,不仅如此他还将女儿许配给了司马昭,进行强强联合。
结为亲家是最为稳妥的,司马懿年事已高,司马师兄弟早晚要接任大权,王肃趁这个时候当了司马昭的岳父,含金量还是极高的。
王肃把乐嘉城都整顿一番,并命军民将擂石、滚木都搬上城,做好防御淮军的准备,沉声道“淮军已经到哪了?”
斥候忙道“报将军,淮军已渡过淮河了,正向着乐嘉城而来,为者分为两路,一路是令狐愚,另一路是文钦。”
王肃冷笑一声“一个昔日的兖州刺史,一个昔日的扬州刺史,他们分两路而来,肯定是羊攻乐嘉城,实则另一路先攻下就近的项城,以作为退守的要地。”
王恺登时对父亲的见解钦佩不已,赞道“父亲以为,当如何用兵?”
王肃智珠在握,对此胸有成竹,朗声道“傅嘏已调了泰山兵马而来,须二十日后抵达乐嘉城,而淮军行进度太快,这也没办法,卫将军所布下的包围圈毕竟是后制人,只能被淮军牵着鼻子走。但只要一经合围,则淮军全部被歼灭。”
王恺点了点头,自然明白司马师用兵的奇妙,要旨就在于把王凌的部队割裂得四分五裂,然后全部歼灭。他皱眉道“那我们现在应当分兵到项城,避免被淮军所占。”
王肃道“我且率兵至项城拖延敌军,你留一万人在此守着,等到傅嘏率泰山人马而来,在与其展开决战。”
王恺不由得“啊”了一声,忙道“父亲,由我去便可,何须劳您的大驾?再者说了,这也是一个好机会。”
王肃迟疑稍许,就答应了,正色道“你此番随军出征平乱,虽有报国之志,但也应量力而为。记住,凡事都要小心谨慎,平乱是为立功,将来有望入得天子御座之下。”
“父亲放心。”
王恺自然明白平乱就是刷战功来的,尤其是农民军组成,一来平日里种田插秧的农民比不得正规军,二来装备武器极差,部分农民军别说是甲胃,甚至于有些分不到兵器的,只能分几支烧火棍上战场的都有。
王肃道“农民新附为军,无甚战力,如果是文钦的部队,那就没什么好怕的。文钦虽是我大魏难得的战将,可此人性情暴虐,必于令狐愚不睦,早晚上下离心离德。”
王恺点了点头,嘴角牵起一抹不屑的冷笑“这样的人,能被一路提拔,可见当年曹爽的识人不明。文钦在淮南作战,就经常虚报战功,屡屡被群臣弹劾,甚至连先帝都看不下去了。”
这时又有斥候飞奔上城,大声道“报——文钦、令狐愚所率大军,大约有五万人,正向着乐嘉城进。”
王恺哦了一声,有些讶然“看来文钦是想直接决战了。”
王肃眼睛眯了眯,哼道“这倒也符合王凌的作风,拖得越久,人心散得越快,战决,那就让他来吧。”
乐嘉城中有三万精锐,王肃父子根本不担心文钦的进军。
然而再过了六七日,斥候再度来报,声称文钦大军绕道而行,不经过乐嘉城。
这一举动让王肃不免大跌眼镜“文钦、令狐愚想绕道?这不是寻死么?”
斥候擦了把额头上的汗水,苦笑道“千真万确。”
“此贼合死。”
王肃登时就笑了,自古交兵每遇坚城,几乎没有哪个攻城方会选择绕道,而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攻下,然后推进。
这并不是愚蠢,而是大智慧,因为绕道的代价太大,建城通常都建在必经之路的几个狭隘平口,除此别无坦途,绕道者不仅要走更远的路,还要翻山越岭,很可能一个月的路程,要走上好几个月。
一个人行走或许问题不大,但大军数万人翻山越岭,还是负重前行,中间消耗的粮草跟体力都是空前巨大的。
而这并不是最难的,更难的是人马耗费力气翻山越岭不是问题,运输粮草的辎重车必然落在最后面。本来蹲在城中的守军一看敌军绕道了,就不会是龟缩不出的防守,兵抄后路的辎重,敌军一旦粮草被劫,数万大军瞬间就会溃散。
故此,历史上用兵的人通常都不会选择绕道,而是老老实实的过关斩将,最笨的办法,也是最聪明的办法。
最成功的攻城绕道,当属明朝初期的靖役之难中,朱棣进攻济南城时,由铁铉誓死坚守而不得过。朱棣权衡再三,最终选择绕道,突破淮河防线,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这才当上了皇帝。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时间,这里可以下载。yeguoyuedu】
看似成功,其实也侥幸。因为朱棣拖到后面绕道,一来大部分都是骑兵,度很快就绕过去了,二来当时也几乎没有什么粮草辎重了,绕道是属于放手一搏。
因此,在王肃听说淮军要绕道的时候,简直乐开了花,立即吩咐道“此番先行通知卫将军,我亲自去,劫了他的后路。”